行业新闻

GOGO体育学院揭秘生态学院:秉德天地齐明致远

发布日期:2023-07-07  来源:

  GOGO体育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历史可追溯到国立兰州大学1946年成立的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95年国家设立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由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生态学创新研究院,2022年学校以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和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为班底组建成立生态学院,学院下设党政管理服务中心、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心、野外台站管理中心。现有学科为生态学、林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于198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并于同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1年生态学一流学科总体建设成效为优秀(第一档),已顺利进入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之列且获得了“一流培优行动”资格。根据软科学科排名,长期位于全国第二名,仅次于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81人(含外籍教师1人),其中,教授28人,青年研究员30人,副教授20人,讲师3人,45岁以下占约76%,14人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缘结构丰富、年龄结构合理,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目前在读本科生103人(含交流生3人)、研究生533人(其中留学生11人),其中超过2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28名研究生申请到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近5年来,已培养毕业研究生351人(含27名留学生)。

  现有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合建)和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还分别建有室内综合实验测试分析中心,大型计算模拟中心,6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和1个中巴联合共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共享科技平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学院将以“培养创新复合人才,产出原始创新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效推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了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生态学也一门交叉性学科非常强的学科,现代生态学既重视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应用。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I、II),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Python编程语言,R语言编程语言,算法导论,人工智能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

  培养目标:生态学专业本科教育坚持“宽厚基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精英教育”基本定位GOGO体育,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型青年人才。

  保研率和就业率:2023届毕业生保研率50%(均进入北京大学等985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就业率在6月前已经达到90%,预计将达到95%或100%,全校最高。

  本专业学生可推荐免试生态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学生还可报考生物学、地理科学、林学、农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各专业的研究生。面向与生态、环保、生态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机构岗位,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中科院机构、各省市环保、林草研究所等,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各级政府自然资源、生态保护部门的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制人员,从事生态监测和动物保护工作。或可选择环保生态相关领域的科技企业,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现有学科为生态学、林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近15年毕业生中,获“四青”及以上国家人才称号24人次。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获得国际、国家级大赛奖项20余项,研究生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张大勇:国家杰青;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生态学),中国生态学会理事等职务GOGO体育。

  储诚进:中山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毕业;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生态学院院长。

  辛晓平: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草地生态遥感团队首席科学家。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现任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常务副站长,草地科学研究室主任。

  邱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国家优青、杰出青年获得者、青拔获得者,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进化基因组学研究;以通讯作者在 Science 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现任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执行副院长。

  程栋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先后入选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及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毕业;在 Nature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自然科学三等奖各 1 项。

  毛康珊:四川大学教授,国家优青、青长获得者,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进化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在 PNAS 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 4 项。

  邓建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青GOGO体育、杰青和青长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生态学),中国生态学会理论生态专题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生态学学会秘书长。获英国生态学会“Young Author Investigator Prize”国际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及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学术奖励,主持“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现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院长。

  赵长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生态学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和林业学科点负责人,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GOGO体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年)、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02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担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青年理事、甘肃省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熊友才:兰州大学教授,萃英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团队学科带头人(兰州大学科技创新“八新工程”团队),甘肃省旱地农业装备行业技术中心主任,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20)。担任包括全国人才联盟农业专业委员会理事(2020)、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专家组成员(2022)、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2021)等兼职,曾获科学中国人(2012年)年度人物。

  冯兆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应用气象学院院长。兰州大学生态学硕士。自2004年一直从事近地层O3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开放式熏蒸平台,研究地表O3浓度升高、大气N沉降增加及全球变暖(升温)对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周边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水分利用的长期影响及其复合机制的探讨。在O3对农作物和苗木的影响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Nature Foods, Science Advance,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以通讯联系人发表论文100余篇。

  马妙君:兰州大学教授,萃英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毕业。2019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立足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以高寒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控制实验、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主要开展种子库在植物群落更新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人类干扰(放牧、农业活动)和气候变化(温度、降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Ecology, Ecological Applications,Plant and Soil,Ecological Indicators等生态学主流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

  周永锋: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2014-2020年期间先后在奥卢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作物群体基因组学与遗传育种工作,开展了水稻、葡萄等作物的驯化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作物的驯化成本,以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适应性变异、有害变异与结构变异。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

  武高林:西北农林大学,研究员。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2017年8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的植物-土壤界面生态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2项、青促会会员项目2项。2011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2015年获第十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等学术期刊上。

  王婧:四川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兰州大学生态学硕士。主要从事林木生态学研究,为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王堃: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2021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期以进化理论和大数据分析为手段,结合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围绕宏进化尺度上适应与演化的遗传机制展开研究,解析了脊椎动物登陆和生物对特殊环境适应的遗传基础。近五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Scienc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Mol Biol Evol、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论文被引用2700余次。研究成果获《人民日报》头版等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马涛:四川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2020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林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为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以杨柳科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植物组学数据开展其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包括植物性别决定机制、演化历史及其性别二态性、关键性状(树木次生生长和抗逆)的分子调控及其动态变化、物种的起源和多样化过程、基因组重要功能元件和在植物发育、抗逆、以及物种分化中的作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李涛:四川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化感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GOGO体育,在Nature Plant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杨勇志: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202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主要从进化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BMC B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