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心怀育人伟业 创造教育“奇迹”——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GOGO体育校校长张人利

发布日期:2024-08-10  来源:

  GOGO体育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1日电(记者 陈静)怀揣着对育人的理想和信仰,彻底改变了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书写了教育界“轻负担GOGO体育、高质量”的教育“奇迹”,学校成为家长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在这里,教育的本真规律被牢牢坚守;在这里,教育的改革自觉被紧紧把握;在这里,孩子们得到了宽阔的成长空间。他带教的“徒儿”遍布上海所有区域,及江苏、贵州等全国多个省份;他领衔的优秀教学成果更是示范一方,影响全国。涌动着激情和活力,他永不停息地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诠释着一位新时代乘风破浪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他就是中宣部教育部“最美教师”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张人利校长。

  张人利在重点中学和薄弱学校都工作过,笃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长的职责就是要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

  “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实践证明,选择改革是正确的。没有当年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教院、附校都不会有今天的新局面。”

  确实如此。身兼院长、校长的张人利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对附校的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静教院承办附校要达成四个目标:其一:改变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其二:锤炼一支能上(静安区教育学院工作)能下(静教院附校工作)的师资队伍;其三: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建立一批教育理论应用与教育实践的研究项目;其四:把附校的研究成果,通过培训向全区辐射推广。他认为,高校的优势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中小学的优势在于教育教学实践,而区级教育学院的优势在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基层广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因此,作为区级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区教育学院的功能是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做好“研究、指导、服务”工作,为全区教改发挥好专业引领作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张人利校长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当时教改形势,确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张人利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以静教院附校为课改基地,亲身参加课改的实践,积累案例,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培训推广到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他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集中各部室的优势力量,创造性地发挥教院的职责和功能,开创了指导、服务于基层的多种形式:常态调研、合作伙伴、重点扶持、研训一体、教研员上示范课等等。

  他从实践中整理出“最近发展区”的四点结论。第一,关注学生原有基础,关注教学起点。起点过低,导致重复,效益降低;起点过高,教师对学生拔苗助长,效益同样不高。同时,设置教学起点更要关注“三维目标”。第二,“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动态,就是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取得“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第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讲正确、讲完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第四,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师生之间生命的跃动,它也许是未来课堂教学新的突破点。

  他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他提出“两个重心移位”,即对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往下移;对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向上移。

  此外,他又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获得学生喜爱和各方高度评价GOGO体育。

  正是张人利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央教科所专门设立课题组到附校调研。中央教科所的调研报告中,对附校的教育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学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从此“轻负担高质量”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静教院附校迎来了一次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大发展,进一步擦亮“轻负担 高质量”这个名片,建构起绿色教育生态。

  静教院附校以校长张人利为组长建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教学效能的研究》,该课题产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馆式”教学。他继承了上世纪风靡全国的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不但如此,还建构完整的操作体系,包括两个教学特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四个教学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八个教学策略(“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等),以及N种教学方法。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喜欢程度增加,回家作业减少,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GOGO体育,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2010年教育部评教学成果奖,后“茶馆式”教学荣获一等奖。之后,静教院附校第一次独立开设教育部重点课题《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研究》,且获结题优秀。2014年,《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张人利校长引领全校又开启了一项新的研究——《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这项研究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这一教学实践和研究不但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课标的教师,影响了全校。2022年《深度整合式教学》荣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进一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一系列其他教育研究,包括提高教师命题素养研究、关键领域校本学生评价研究,“双主体”德育课程研究等等。学校又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了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

  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初三毕业班照样参加所有全校活动,包括春游、秋游等等。

  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静教院附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子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2023年静教院附校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学校代表在教育部组织的近视防控工作会议上做工作介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重要荣誉。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校长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校长还永不停息地将“轻负高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GOGO体育,第4期“高峰计划”(第4期双名工程开始分级,“高峰计划”为最高级)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还先后受上海市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虹口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GOGO体育,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等。

  张人利还担任了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主持人、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主持人……并受多地教育局邀请长期带教杭州、贵阳、宁波等地中、小学校长。现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受新加坡、香港等地邀请,张人利多次为当地教师开设课堂教学讲座,讲述后“茶馆式”教学,也多次接待芬兰、英国、日本等教育界人士来学校观摩后“茶馆式”教学探索课。《》《读卖新闻》和法新社等媒体都有过学校改革的相关深度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更是在头版头条推出过相关报道。

  五十多年来,张人利校长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