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GOGO体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发布日期:2023-03-23  来源:

  GOGO体育③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学生进行项目化课程学习。学校供图

  ④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学生进行项目化课程学习。学校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作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地方高校作为与城市区域、工程企业、科技产业休戚与共的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是其重要的发展路径。因此,地方高校要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方式,瞄准社会真问题,创设新课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地方高校是科教兴国、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战略,担负重大使命,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充分发挥作用。GOGO体育

  担当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GOGO体育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产业革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更要深刻理解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体地位和职责,立足“两个大局”,紧紧瞄准工业化、信息化、GOGO体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需要,自觉肩负起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

  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战略。地方高校要深刻把握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特质以及培养实施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校内外多方共建的工作委员会,明确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推进“普通班—创新班—卓越班—拔尖班”的分类培养,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确立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战略。学校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全方位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

  学校通过对卓越工程师内涵和特质的深刻理解,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尤其从铸牢工匠精神、转变培养模式、再造培养平台、重建培养课程等方面,践行卓越人才培养。

  铸牢爱党报国的工匠精神。学校自2021年起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以“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实践智慧”为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新工科人才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工程伦理,搭建由七大核心课程模块、35个课程单元和10门精品课程组成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相融合,要求每个专业除了“工程伦理”“劳动教育”“金工实习”之外,至少开设3门核心课程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工程师素养与工匠精神。

  构建能力导向和实践面向的培养模式。学校秉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资源,遵循综合需求和能力增值、产教协同开发、资源共享和体系开放、多元评价和成果导向四大原则,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推进教学中能力导向和实践面向的教学评价改革,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知行合一为目标的评价制度。

  再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平台。学校瞄准地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东省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而成的历史机遇,先后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将科教产教融合其中,教师教科研与企业急需相结合,学生实践与产业急缺相融合,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精准对接急缺人才需求,切实打通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在此过程中,学校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相结合,在丰富的工程技术案例中找到连接点,从而创设产教融合的整合资源。

  重建体系化产教融合型课程群。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建立校企“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重点开发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群。该课程群是针对高校中学科壁垒、专业过细、科教产教脱离、资源单向、目标单一、偏重理论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课程形式,目的是以解决一个实际的复合问题为导向,依照工程实际、产业需求进行配置,将原有多个产教融合型课程的知识面、专业内容、技术方法等按照应用逻辑重新设计规划,形成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对接、GOGO体育教学成效与产业成果对接的课程群落。GOGO体育

  自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以卓越价值观为引领,以区域科技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为依托,打造“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双师—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双链条产教融合新生态。

  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链条。2018年,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20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名单。近三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学校着力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其中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化课程106门,编印或出版企业讲义、教材59本,联合开发工程型案例212项,联合创新项目或研发项目69个,共建实验室57个。在此基础上,学校建设了11个产教融合型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至少包含6门产教融合型子课程)。这些课程群围绕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能源、中子科学与技术等九大国家急需重点领域,以及安全应急与环保、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网络与新媒体、法学、新师范、社会工作等七大学校特色领域,以文工交叉、理工交叉、文管交叉的学科交叉方式进行建设。

  深拓“双师—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链条。学校健全“校内学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的工程教育双导师制,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考核和聘用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0余名,“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超过20.83%。学校在两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了11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引入产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持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践新型教学模式。

  2022年7月以来,学校发布《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奋楫计划”,面向2019级本科生和2020级研究生遴选1400余名学生,开设31个卓越工程师班。学校聚焦解决复杂工程(社会)问题核心素养能力,深度践行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

  通过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地方高校构筑了更好的共同体,可以秉持学术性与社会性、动态性与适应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优势特色、现实条件和办学的目标定位、人才资源、科研设施、服务社会能力等要素,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作出更有力的时代应答。

  (作者马宏伟系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燕转系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工交叉产业学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