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体育产业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适应性挑战,因此,加强产业学院的内部适应、外部适应和超越适应显得尤为迫切。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推进产业学院的内部适应,通过网状合作和主动供给的方式推动产业学院的外部适应,以及通过竞争性和激励性措施推进产业学院的超越适应。
一、构建以制度化GOGO体育、实体化为目标的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双轮驱动的人才格局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推进产业学院改革,需要建立系统的平台和载体,同时要明确人才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产业学院从松散的连接发展到实体的嵌入,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重制约和规范,以实现多元共享和治理的适应性。产业学院的制度化过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但制度的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执行,通过不断的调试,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力。
首先,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GOGO体育,以建立适应校企融合的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规范产业学院的办学机制、运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二是针对产业学院的转让、融资、交易、清算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三是制定与修订激励扶持政策,建立支持产教融合的税费政策,确保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内部的相互适应和协调。
其次,需要细化政策执行举措,以确保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和规范。一是明确产业学院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运行网络;二是以地市区域为行动单元,分析人才、技术和创新等方面的供需情况,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校企各要素的共享互动;三是优化产业学院内部的跨界制度,以增强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促进校企合作GOGO体育。
最后,需要创新激励扶持举措,以实施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一是在全面梳理现有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学院发展中存在的“合而不深”和“校热企冷”等问题,研究激励扶持举措,形成指导性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式激励方式,支持地方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二是明确行业和企业在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上的一致性。
二、构建以网式合作、主动供给为途径的现代产业学院,激发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多元参与主体的组织形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优化互动传递机制,实现内外部的适应性互动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多方协作网式合作平台,增强制度适应性。一是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对接服务平台GOGO体育,构建“适应共同体”,通过平行传递供需信息和下移服务的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和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从而提高外部匹配能力。二是完善校企协同管理和沟通机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优化成员结构,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三是优化资源整合和利用机制,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人事安排制度,对收益、人事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以提高产业学院的运行效率和建设成效。
其次,构建多层次动供给机制,增强机制适应性。一是建立资源共享提升机制,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提升资源利用率。高职院校发挥技术、师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利用其资源、资金、管理、市场信息优势,帮助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专业与产业联动,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产业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并将技术标准、工作流程和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资源共享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人力培训提升中心等平台。三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学院的吸引力。通过产业学院内外部的协调,实现教育的主动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从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最后,强化平台化实体组织建设,增强组织适应性。一是搭建多样化且有针对性的实体平台,实现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二是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多维度平台。三是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业学院,建设有关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新型载体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科学有效的评价监督体系是促进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竞争、激励手段,推动产业学院自我革新和持续改进。
首先,构建产业学院评价体系,增强评价体系的适应性。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产业学院发展预警机制,重点关注产教融合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二是调整职业教育评价体系GOGO体育,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评价。产业学院的评价应包括规划定位、治理架构、运行管理、校企合作、建设成效五个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他评和社会评相结合以及总结经验与查找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建立质量监督反馈机制,增强监督反馈的适应性。一是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目标达成情况、合作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成果、运行成本等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跟踪监督产业学院运行。通过质量监督反馈,强化产业学院治理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关键点的控制,提高产业学院的运行绩效。二是优化产业学院的权益保障体系并建立产业学院运行支持体系,重点监控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利益协调、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情况,保障产业学院产权、科研权益,激发各方的积极性。
最后,建立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增强保障机制的适应性。一是健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关注区域经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其职业生涯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区域经济不可或缺、业内广泛认可的专业体系。鼓励引导高职院校优先发展符合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三是通过产业群打造专业群,精准调适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突出实践导向和以能力为价值尺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规范化的课程和技能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以适应技能形成规律。